经络的调节作用
经络能运行0气血和协调阴阳,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。十二经别的循行,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(多为肘、膝以上)别出(称为“离”),走入体腔脏腑深部(称为“入”),然后浅出体表(称为“出”)而上头面,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(称为“合”)。当人体发生疾病时,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候,可运用针灸等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,以“泻其有余,补其不足,阴阳平复”(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)。实验证明,针0刺有关经络的穴位,对各脏腑有调节作用,即原来亢进的可使之抑制,原来抑制的可使之兴奋。
5、脾经不通: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;容易倦怠虚胖;湿气重脚肿便溏;关节酸胀。
足太阳经筋:起于足小趾,向上结于外踝,斜上结于膝部,在下者沿外踝结于足跟,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,其分支结于小腿肚(腨外),上向腘内则,与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,向上挟脊到达项部;分支入结入舌根;直行者结于枕骨,上行至头顶,从额部下,结于鼻;分支形成“目上网”(即上睑),向下结于鼻旁,背部的分支从腋行外侧结于肩髃;一支进入腋下,向上出缺盆出,上方结于耳行乳突(完骨)。又有分支从缺盆出,斜上结于鼻旁。方法:捶背时,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,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。
足少阳经筋:起于足小趾的下边,同足太阳经筋并斜行内踝下方,结于足跟,与足太阳经筋会合,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,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,沿大腿内侧,结于阴0部,沿脊里,挟膂,向上至项,结于枕骨,与足太阳经会合。